《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站12月10日消息 余甘子是余甘子(Phyllanthus)的重要食药来源经济树种。其叶、茎皮、根、果实中含有Vc、黄酮类、羽扇豆醇、没食子酸、表甘醇、SOD等多种药用成分,被许多少数民族用作具有多重治疗作用(如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肝等)已被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全球推广和种植的三种保健植物之一。在中国,余甘子广泛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然而,由于近年来大量的森林砍伐和开垦,以及自然栖息地的恶化,该物种的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到目前为止,很难看到森林整齐的野生余甘子。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该物种,昆明理工大学李正红课题组利用开发的20个多态性EST-SSR标记比较干旱气候区云南和广西湿润气候区。研究了10个种群26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种群动态。
相比之下,干旱气候组(He = 0.786, Na = 11.790, I = 1.962)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湿润气候组,这可能是海拔、降水的组合和地理距离的影响。有趣的是,只有海拔和降水对遗传多样性有显着的纯影响,前者略强。使用DIYABC进行种群动态分析表明余甘子在LGM初期经历了遗传瓶颈,有效种群规模减少。柏林洪堡大学的Susann Wicke教授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Alejandro Casas教授对这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些遗传特征为余甘子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为云南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热河谷和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指导。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转载本文只为传达更多信息。若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电子邮件地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