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长江日报4月3日讯 长江日报记者从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中心获悉,该中心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人类遗传资源库,拥有成立三年来,收集和储存了数十万中国人的生物样本。这个“大数据库”提供医学科研和临床诊疗,为国内研发机构破解多种恶性肿瘤、特征疾病、罕见病提供安全可靠的“基因密码”。
神秘的“保存中心”保存着珍贵的生物样本。图片由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中心提供
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中心位于武汉大学医学部双湖实验楼一楼。率先成立,2018年经批准,命名为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中心和武汉大学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中心。
“收藏中心”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收藏”。
中心由干岸、湿岸、活岸三部分组成。其中,湿库主要存放物理样本,包括组织、血液、尿液、脑脊液等;干库主要存放对应的实物样品,样品的具体信息可以通过数据库平台进行追溯;活体图书馆是一个实验室,配备了各种精密仪器,可以分离、培养、纯化患者组织中的“原代细胞”,并据此筛选出敏感的抗肿瘤药物。
“集合”从何而来?据中心钱开宇医生介绍,目前中南医院样本库有30多个科室存放样本,样本总数超过28万个。此外,全省十余家医院已将样本留在这里。此外,作为“湖北省新生儿耳聋基因早期筛查”项目的唯一样本采集单位,该中心还保存了该项目30万余份样本。
临床收集到的“藏品”,都是患者知情后自愿捐赠的。有常见病相关的样本,也有疑难杂症相关的样本;它们通过低温中转箱送到保鲜中心,经过处理后,放入液氮罐中长期保存。这些过去经过医学检查或检查后被当作医疗废物处理的样本,已成为收集中心宝贵的研究资源。
工作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在“保存中心”进行操作.图片由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收集中心提供
据报道,传统医学研究使用已知的固定细胞系,多来自欧美人种,经过多次传代后,细胞会发生变异。基于此的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中国人,可靠性会受到影响。采集中心成立后,保存了具有个体差异的中国人自身细胞,可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有针对性、准确、高质量、大量的人体样本。
采集中心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成为集样本资源、信息数据、质量控制为一体的综合平台,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供应。以肥沃的“土壤”滋养,以中南医院为主导,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兄弟院校合作,创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肿瘤研究模式;正在绘制独特的中国人口膀胱癌地图;在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家族中发现罕见的种系突变,然后筛选和验证药物靶点,可用于指导患者临床用药,进一步提高药物有效性。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下一步,将建立样本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中心、大数据分析与服务中心。”钱开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目前,样本库团队还将与北大、中科院合作。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下一步是为医院、科研院所、药企搭建综合合作与服务平台,为国内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战略资源和高效的共享服务。 (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兰,通讯员李涵)
[编辑:于丽娜]